首页  >  队伍建设  >  辅导员风采  >  正文
【理工星空】数学“青椒”:不忘初心回归本真
发布日期:2015-11-05

   

  

杨惊雷的教学手记

      人物小传:杨惊雷,女,1972年4月生,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讲师。199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3年9月起在常熟理工学院工作至今。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访问。

      我是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杨惊雷,2011级数学师范班的班主任。

陈国强书记通知我作简短发言,我本能地拒绝了。不仅是缺少在公众场合演讲的勇气,而且没有可以演讲的素材。优秀党员推荐表要求填写先进事迹,这也让我苦恼了好几天。因为我无法在二十多年平凡如一日的工作中找到可以写进申请表的成果。每年为400多个学生上课,总有一些感动人的小故事,我就用这些小故事交了差。今天大会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我想应该是让我和大家分享这些小故事。

      上周五傍晚,学生在qq上留言,“老师,录用了”,我刚要回复,电话就来了“老师,考上了,园区东沙湖学校,刚和校长见过面”。声音里透着绝处逢生的喜悦。年前高新区来校招聘,他没能入围最终面试;报考苏州直属学校,进入了面试,但最终出局;包括东沙湖学校在内的园区学校应聘,6次杀入最后一轮局长面试,都惨遭淘汰……从去年12月至今的半年求职经历,投简历、考试、入围、挫败,跌宕起伏,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几乎无法承载。如今转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最初面试的东沙湖学校,这是怎样的悲喜交加。我第一时间在班级群发布喜讯,这孩子随后发言,五个字“不放弃,坚持”,把这样的信念和勇气传达给更多的同学,并把自己的qq签名修改为“工作来之不易,不忘初心,珍惜”!

是的,站在讲台上的我,同样提醒自己勿忘初心,珍惜和学生相处的每一天。

      老师,我被录取了。电话那头的孩子掩饰不住骄傲;老师,帮我做这个题,做不出睡不着,哦,我打算考同济。老天,我一定被他们魅惑了,半夜起来做题。

     这是我在朋友圈发表的说说。追梦的孩子们和我分享着成长过程中的痛和快乐。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大事业,有大快乐!”用心陪伴孩子们成长,从他们身上汲取着正能量,这是我最大的财富。这些正能量的小故事也会在课前课间课后和更多同学分享,激励着他们前行。用心,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改变。

    【故事1:他坐到了第一排】课程开始才一周,我注意到后排一个男同学上课经常睡觉,脸色苍白,我每次走近他,只是问“嘿,身体怎么样?”两周后,这孩子意外地出现在第一排,笔记也很认真,课间还经常和我讨论问题,我现在除了问“身体好些了吗?”还问“需要我帮忙吗?”

    【故事2:你从未看过这么专注的眼神】学生5,6节上了体育课,7,8节课上我的高数课。第2小节课介绍极值。引例我采用了可以用配方法解决的问题,以提醒学生新课介绍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办法。讨论好怎么找极值点之后,我们又重新用新方法解决了引例。第二个例题除了可能的极值点增多了,没有额外的工作,工作流程也很清晰。晚饭饭点到了,一些学生坚持不住了,疲劳写在脸上。所以我把第二个例题的解决交给学生,并请一位解题严谨的女生板演。没有难度的习题是没有挑战的,一些学生闲下来休息,板书的女生严谨规范滴水不漏地做了解答。巡视的时候有一个男生提出了问题,问:“能不能再剔除几个疑似点,一个个检验太费事了”。下课前,我点评了女生的工作,男同学很佩服。然后我又点评了提问的男同学的想法,“想偷懒才有工作创新”。我注意到这孩子表情细微的变化。在我的数学课上,我又发现了一双专注的眼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是我理解的教育。入职以来,我尽最大的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雕琢课堂,努力做让学生满意的专业的课程教师。

    春天的花开了,朋友圈晒美景的多起来,老同学问“约吗?”,“我可能没时间”,“在忙什么?”“备课”.

    夏天的夜热闹了,家人相约游泳健身,“能改天吗?我正在看公开课视频.”

    冬夜,寒冷从脚底往上,慢慢到了膝盖,我把膝上的毛毯卷紧一点,再找几个案例吧,这讲稿看起来毫无生气。

    忙完家务,打开台灯,静下心来,开始夜间的工作。夜深了,倦意袭来时,冲一杯浓浓的咖啡,香气四溢,站起身来,舒展一下身体。窗外,马路安静下来,小区也只剩下零星的灯光。这一刻,内心无比安宁,充实。这是老师们熟悉的感觉吧。静心于教学,专注于课堂,在学生专注的眼神里收获快乐!这是陶行知所言的“大快乐”吧。(杨惊雷)

 

 

唐志强的教学手记

       人物小传:唐志强,男,1971年9月生,江苏省常熟市人。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自1993年起在常熟理工学院工作以来,先后承担过数学建模、数学实验、运筹学、数值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离散数学、算法设计与分析等10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承担过三届班主任工作。自2005年始,担任学院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教练员,并参与指导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三项。2007-2013年,担任数学系应用数学教研室主任,参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和教改工作,参与企业应用性数学问题的研究工作。

      一棵树上真的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

     前些天,我在《读库1501》上翻到一篇“好学婆婆”秦秀英的《自然笔记》。一个农村的老婆婆被儿子接到城市生活后很不习惯。媳妇看不下去了,给婆婆找了件事做,到公园去画画吧,每天象查功课一样检查婆婆的作业。没想到婆婆越画越好,把公园里各种不同的树木、小草、昆虫、鸟都一一画下来,甚至同一颗树上不同的落叶。我把这个故事带到高数课堂,最好加一句,学好高数任何时候都不晚,学生自然是哈哈哈。我没说的是,我们老师真的可以像婆婆对待树叶一样不带偏见的认真接纳每一位学生的差别吗?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我们时常会抱怨学生不学习,一届不如一届,但是如果你和他们稍微深入一点交流,原来每个学生的心里真的都还有满宏大的计划,记得有个物理专业的学生,上下学期高数都挂了,导致最后没有毕业,大一时和我闲聊,说准备和人合伙办一对一教育机构,想拉个老师造点声势,看你人不错,就你吧,我吧啦了他一通。四年后还是想拿毕业证书,来找我补高数,说当初该院听你的,不然早进这行,现在规模大了去了。他真的干了。

      我们都在学着做老师

      毫无疑问,一个具有教学科研基本条件的教师如果不认为自己是合格的乃至是优秀的,无论如何是没有勇气站在讲台上的。但是今天我们为什么仍旧需要学习做老师,因为我们的教学环境和对象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拿金健老师和我合上的数学建模专业课程来说,以前我们只是给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授课,但是现在我们的数学类专业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学教育、经济数学方向,还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软件设计方向。对于经济数学方向,可能需要侧重于经济学问题及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如果是软件设计方向,又可能需要侧重于解决模型的算法流程,如果是数学教育方向,更需要结合中学数学建模及解题方法。天哪,我们变得不会教书了,需要大量的时间来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现在我们学校在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尤为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也会提出各种感兴趣的实践课题,比如仓储管理优化、车辆出入门禁管理系统等,有个学生团队甚至还提了一个安卓游戏开发的实践项目找我指导,背景是遥远的战国时代,我不得不虚心地去翻《资治通鉴》了。在学习中指导,在指导中学习,有的关键技术自己能力不够,就拉上熟悉的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虽然完成度上有好有差,但是期间还是获得不少宝贵的指导经验。

我还想加着重号说一句:我们不得不重新学着做老师。

      课堂的守望者

     有一个笑话,分析在课堂吃火锅的可行性。这个笑话很生动极端地说明课堂教学到了何种地步。我们在讨论教师或学生到底谁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论争中,丝毫不觉得其实做一个课堂的守望者来得更切实一些。你上课迟到,为了有资格批评你,我每节课提早二十分钟进教室,顺便课前答个疑,你不来上课,那我就打电话过去请你来,当然绝大部分学生不会让我请超过三次。你上课犯困,那我多准备点段子,讲离散数学里的家族树,隔夜就在家把《红楼梦》里贾家人物串一串,讲算法设计与分析里的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就把它在毕业论文查重系统中的应用说一说。不是说数学老师古板呢,那好吧,下学期的课,我会在每节课间准备一段流行音乐,分不同流派的,我想我可以做到。看你在挂科边缘了,就把你拉过来恶补一下,虽然这个我最不愿意,但确实做的最多并且管用。先把学生圈起来,再来尝试我的那些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大法,不过那是需要积累和设计的,不是想用就用得起来并且就能用好的东西。

     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我去创美工艺(常熟)有限公司参加青年教师专业实践,金吉光工场长作为企业指导教师给我最大的震撼还不是他对数学、机械电子等专业知识的熟知程度,而是他从来都是认真听取你对问题的看法,在你最不成熟的方案里他都能找到赞美你的地方,然后再抛出他的看法,这是我和去企业实习过的学生私下总结出来的特点。这种态度不知不觉也影响到我。一般来讲和你熟悉到愿意交换看法的学生除了学习问题之外,更多的是对课程教学、对所学专业、对学校教学资源的看法,当然还有家庭、个人情感的看法,他愿意和你交流,有时仅仅是获得认同。有个学生曾经半夜12点多打我电话,一个小时基本都是他在说关于就业、考研,另外还有身体的病情,各种纠结和压力,我默默的听了没说什么。过了一个多月,我才把我的建议和他说了,他说这个建议和他现在的想法很接近。这就够了。

     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那是好些年前的事了,有个从未选过我课的计算机专业女生到我办公室,说要报考管理类的研究生,可是有门运筹学课程没有学过,碰巧从朋友那里打听到我。当时我手头很多事情,本能地想推掉。接下来她怯生生地谈起转考管理专业是她从小到大的学业中唯一一次自己作出的选择,这就触到我心里的底线了。前后花了六个半天时间把课程主要内容给她讲解完,之后就没了音讯。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出来后一个月,我打电话过去问她考得怎么样,还是那种怯生生的声音,因为没考好,她始终没有勇气告诉我。

我一直在找这样做是否值得的理由。但是容不得多想,这些事情还是时而在发生着。甚至于毕业好几年的学生,读研的拿着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题过来,在制造企业工作的拿着机械设计里的数学论文过来,都不给你任何拒绝的余地。我想大概是对维持教师这一形象的自爱让我不再去想值得不值得的问题。(唐志强)